史汉祥:发展循环经济 治理雾霾当因“害”制宜

原标题:《走向科学创平衡 敢教日月换净天——我为处理雾霾献计策》

  虽然时令已经进入春天,雾霾和沙尘却轮番上阵主宰了天气。“今儿天气又灰了”,“天什么时候才蓝呀?”。如今,人们一见面张嘴“招呼”天气,替代了以前的“您吃了吗?”。可见,老百姓对蓝天白云的好天气是多么的期盼啊。

  尽管各相关权威部门对于雾霾的源头与贡献率众说纷纭,但长期从事环境生物研究工作的笔者认为,尾矿、工业原堆积的粉煤灰、钢渣、煤渣和各类烟尘等废气、废水、废渣长期无组织排放污染及二次无机气溶胶、土壤扬尘、燃煤、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等是构成雾霾天气,尤其是PM2.5超标的主要成因。

  在倡导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上,雾霾的治理当务之急是做到因“害”制宜,对“症”下药,必须充分利用循环经济理念与先进环保新技术,让排污企业能低成本、见效快、高效益的将治污与生产相结合,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达到源头治理目标。

   回填固化 造林绿化 一箭三雕

  笔者去过不少污染工业大户调研时发现,在矿区有大量的金属尾矿由于无法处理,只好堆积如山,任由风吹雨打;同样,在钢铁与火力发电企业,很多粉煤灰、废渣由于没有地方处理,只能拉到山沟,一卸了事。在和企业管理者的交流时,他们非常期望能找到治理尾矿的环保方式,让工业废渣不再成为污染环境的源头之一。

  环境治理是一项综合工程,必须因地制宜,对于矿山露天部分、尾矿要采用回填固化技术使之固化,避免再次扬起;同时,植树造林绿化,恢复再造生态环境。这样,一不流失,二不氧化排放,三能恢复小气候与生态环境植树造林绿化,即创造了水蒸气和氧气(主要通过植树造林恢复植被)。

  所谓回填方式,是将堆积如山的尾矿、废渣重新搬回到废弃的矿井里,进行回填处理。长期以来,各种废弃矿井,由于缺乏科学处理,容易造成地面塌陷,给人们的生活与生命都带来威胁。采用回填方法,虽然成本比较高,但是技术难度小,具有操作性,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地面塌陷,另一方面也腾出了土地,解决了污染,可谓一举多得。

  其次,采用固化技术,让尾矿与废渣成为固体,不再风化与流失。这是我摸索研究的一项实用有效的环保技术,它可以将风雨中流失在大气与土壤之中的尾矿与废渣,通过技术处理后形成一个个不再流失的固体。这项技术目前得到了污染企业的肯定。如果广泛采用,他们认为可以有效治理长期以来尾矿与废渣的污染问题。

  另外,通过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这项建议与治理方式毋庸置疑,是一个长期有效的方式。有国外专家指出,一棵树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是:如果一棵树生长50年,其木材的价值大约是300美元;而生态价值是它可以产出氧气与蛋白质,减轻大气污染,涵养水源,还可为人类、鸟类与动物提供栖息环境。

  以废治废 变废为宝 一举多得

  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有害气体,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一直居世界首位。采用各行业的碱性工业固废作为二氧化硫吸收剂,脱硫副产物可以做土壤改良剂,既可用于改良盐碱沙荒地,还可以做水泥原料,从而走出一条“以废治废、变废为宝”的工业污染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新路。

  目前,世界上运用最广泛的是湿法石灰石—石膏脱硫方式。这项技术是用石灰石(石灰)与二氧化硫反应,产生石膏,其脱硫率一般在90%左右。但这项技术成本较高,水消耗量大,在我国北方与西北干旱地区使用起来不太现实;而且脱硫后的石膏,形成固体后,无法再利用,只能闲置堆放,要占用大量土地;此外,石膏成为固体废物后也会造成第二次污染。

  经过长期科技研发,笔者提出的“二氧化硫烟气治理技术”能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治污需求。该技术主体设备“DS—多相反应器”,是利用工业废渣作为吸附剂,进行高效脱硫,并将吸收了二氧化硫的废渣制成了“土壤改良剂”,其主体设备“DS—多相反应器”,是利用工业废渣作为吸附剂,进行高效脱硫,并将吸收了二氧化硫的废渣制成了“土壤改良剂”(即“本肥”笔者语)。这些脱硫副产物,一方面可以用作生产水泥的原料,另一方面可以用来改造颗粒无收的盐碱地。

  这项环保技术,综合利用,一举解决了三大环保问题。

  首先,二氧化硫脱硫难。在脱硫率上,用石灰石石膏法脱硫率相对较低,采用该项技术脱硫率却能达到95%。在对唐山市德龙钢铁有限公司的烧结机的烟气脱硫中,采用钢渣(一种冶金废渣)作为脱硫剂,脱硫达标率是百分之百,年脱硫量是6073吨,脱硫成本为每吨烧结矿4到5元。同时,在脱硫中对氮化物的除去率可以达到40%。

  其次,工业废渣处理难。我国每年工业废渣达十几亿吨,成为沉重的环境负担,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废渣还在逐年递增。目前国内使用的脱硫方法,只能将废弃物堆放,即造成了二次污染,又带来了占地问题。如果推广这项环保技术,可以制造水泥,可以制成“本肥”,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第三,盐碱地治理难。我国有各类盐碱地众多,因缺乏有效的技术改造而长期闲置。如果把全国的工业废渣经过加工制成“本肥”,可以改造大量的盐碱地,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已经具备了可以根本改造盐碱地的技术可能。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近年来农田锐减,人口与土地、土地与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粮食始终是我国不敢掉以轻心的战略问题。如果把全国的盐碱地都进行改造,不仅可以扩大土地资源,解决数千万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经试验证明,经过“本肥”治理的土地,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

  中国未来社会生存发展和生活品质提升离不开取决于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盐碱地必将成为是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我国有9900万公顷盐碱地,相当于全国人均1亩。因此,以脱硫副产物做土壤改良剂,把盐碱地改造成“粮仓”,潜力无限,前景广阔。

   科学治理 任重道远 担当有为

  应该说,上述种种,代表走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的雾霾治理之路的“科学路线”,其理论依据是“一分为三、合三为一”的平衡理论,就是说,大自然是一个平衡的整体,从大循环治理的角度讲,就是污染从哪里来就要到哪里去,自然界出现了异常,就是不平衡,要使之恢复平衡。 从哲学观点来讲,任何事物都要以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是矛盾的对立面;但是随着事物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最后产生了矛盾的统一体,所以就事物发展过程和结局看都是一分为三的。

  笔者认为,循环经济理念就是一分为三的,任何工业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有用的产品和三废,通过技术创新变废为宝,创造了新的产品,这是一次质的飞跃。

  有了可靠的科学理论指导,有了成熟的技术路径可循,当务之急是化理论为实践,变现念为行动。